日前,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启动,实行取消药品加成、提高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 三个同步 战略。经历基层医改、县级医改之后,安徽省进入城市公立医院改革阶段。
据悉,此次医改新政实施一周之后,安徽省城各医院门诊量总体下降约5%左右,药品费用降低,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增加,总体花费基本不变。
201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实施带量采购,要求医院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药品实际使用量的80%制定采购计划和预算。这为安徽省实施带量采购奠定了政策基础。安徽省出台三个同步措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是否可以完全避免基层医疗机构的覆辙,仍有待观察。
回首安徽省基层医改,曾因实行药品零差率出现过诸多问题。2009年11月,安徽在全国率先出台基本药物制度,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以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此举意图降低药价,现实却是患者医疗费用不降反増,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了药品收入、医务人员收入都减少的现象。此外,由于未能明确实施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安徽彼时还出现了缺药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行药品零差率后,基层医疗机构收入明显减少,加之地方财政补偿不足,不得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造成医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推诿病人,患者逐渐流向县级等上级医疗机构,患者整体医疗费用增加。
安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吸取教训,明确实施三个同步战略,以防步上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后尘。
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势必会受影响。为了避免出现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之前的困境,安徽省卫计委要求同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弥补部分药品收入。加之城市财政补偿比地方充裕,或许不会出现基层医疗机构因财政补偿不足而被迫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015年2月,安徽省取消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意味着医务人员收入将与医疗服务质量挂钩,也意味着一度被称为 最彻底医改 的安徽模式将逐渐消解。
基层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因为量价挂钩等机制实行不到位,导致药企陷入困境,一些低价药不再生产,进而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出现缺药现象。
实行药品零差率使得医疗机构主动降低药价,药企利润相应减少。驱动药企继续生产药品的动力就是可以有比较大的采购量。但在基层医疗机构,现实采购量通常远远少于参考采购量。
为了防止城市公立医院执行药品零差率过程中出现这一现象,安徽省卫计委要求同步执行医疗机构药品联合带量采购,保证药品供应体系不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