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工作,即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型的养老模式对有着浓厚继承观念的传统国人来说是一种观念上的冲击,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信任也是让此前以房养老的尝试普遍搁浅的重要原因。有些老人还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出租房屋来获取租金维持生活,并不需要将房抵押出去。以房养老只能成为养老制度的一种补充,解决养老问题还需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开始做起。
9月13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俗称的“以房养老”。
消息刚传开,就有报道称,作为“以房养老”主体的老年人们首先不答应了:“我也有儿有女,说实在话,他们还眼巴巴地等着我的房子呢。我不能把这个房子抵押给银行之后,我的生活水平倒是提高了,可以得到银行利息了。可等我百年之后,房子给银行收走了,我的孩子不得骂我啊!”
这话听起来除了有对“以房养老”的不信任外,多少还有些无奈和辛酸。毕竟,在房价高企的当今社会,房子已成为不知道多少人的心病,也成为许多家庭最后的依靠和保障。
更何况,对于长期以来根深蒂固以“养儿防老”为传统的中国老年人来说,一夜之间鼓励他们转变成“以房养老”的模式,形成“房子”比“儿子”靠谱的观念,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2011年,中信银行就推出过养老按揭业务,“以房养老”最高每月可贷两万元。但是推出后便遇冷,在东莞市场,根本无人问津。同样,南京、上海等城市也曾尝试过“以房养老”,但效果均不佳。
事实上,除了老人们对“以房养老”的模式一时间在观念上无法接受外,掌握着市场主动权的金融机构、相关主管部门对“以房养老”也有顾虑。
笔者了解到,银监会在调研“以房养老”的时候就提出,除了70年产权,房价的不稳定性会制约“以房养老”的推广,银行一旦接手“以房养老”业务,房价未来上涨还好,下跌的话就会给银行带来很大损失。那么,银行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自然就不情愿也无法大力推广并开展此项业务。因此,如何让房地产市场平静下来将是关键。
此外,目前市场上的“以房养老”产品多数就只有10年左右的贷款期限,这样的产品设计过于简单,也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考虑。10年以后,那些还健在的老人谁来负责?估计到时候老人的养老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而且国内“养老地产”的开发还不成熟,开发商虽然知道养老房产有利可图,但是都坦言“并不好做”。因为其投资回收期太长,随时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而国内纯粹的养老地产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