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沭阳来无锡打工、刚刚和新区一家企业签下用工协议的李秀芳来说,春天的好消息来得格外早。去年初,她在当地租了一套房子,再加上刚刚签下的这份“固定工作”,她6岁的儿子不用交借读费,就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在家门口上学了。李秀芳得意地说:“房子还装了物联网防盗窗,特安全。‘健康保姆’定期上门看病,一起来住的婆婆可满意了。”
只需在当地有固定工作、固定住所,子女即可就近入学,无需额外支出——无锡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均等化的制度设计,让失地农民、外来民工共享同城待遇,真正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失地农民市民化,就是要让他们和城市居民共享同城待遇。早在2009年,新区就实现了养老、医疗及低保标准的城乡并轨。18.7万失地农民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其中7.5万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保,就业后同样享受“五险一金”,6.5万失地农民纳入了居民养老保险,享受相应待遇。不仅如此,在教育服务、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也确保城乡居民完全一样。
失地农民进城后,往往会因拆迁补偿得到几套房子,如何让农民的财富增值?
新区在全国首创富民合作社,合作社将拆迁户的安置房折价入股,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确保入股农民3年内每年有固定的分红回报;3年后,可选择继续持股,也可选择退股拿房。截至目前,无锡新区已建成5家富民合作社,累计分红达5.6亿元。
“房权换股权”合不合算?今年69岁、家住新区新安街道的顾永琪老人向记者算了笔账。他是2008年6月入股的,290平方米的房子按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折价58万元入股,每年至少拿8%的回报。如果当时他选择拿房子,就算现在3套房子都已经拿到手,根据当地的租金水平,一个月的租金也就2000元。也就是说,入股的收益几乎是房子出租的两倍。如今,老顾每个月的分红加上社保养老金能有5000多元收入,早晨逛公园、下午听锡剧,有空了还能和老伴去旅游,日子过得很舒心。
让农民在城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就业是抓手。许刚对记者说:“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脱了草鞋进城,而需要通过产业吸纳就业,通过培训促进就业,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
近年来,无锡新区通过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筑通畅的就业信息渠道和网络,通过岗位援助、社会保险援助及托底安置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端上饭碗”。根据规定,区内企业每吸收一名35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就业,每个月能得到200元补贴。另外,大量的安置房小区为“4050”人员开辟了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对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新区各街道承担其50%的社保缴费。 旺庄街道的创业孵化基地还通过制定创业服务项目重点扶持自主创业人员,该街道自主创业农民多达2500多人。
目前,新区以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占比已达56%,在这种工业格局下如何推进城镇化?新区一方面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步伐,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就业。目前,新区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39%,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11%。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进城农民的培训力度。无论是政府培训、还是社会培训,农民都可以根据菜单获得职前培训,培训费用统一由政府买单,外来民工只要与本地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也可享受免费培训。有关负责人说:“免费培训,也是为了让进城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
这些年来,通过推进充分就业、股份经济、社会保障等工程,一个区街联动、全方位多渠道的富民增收长效机制已在新区建成。2012年,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达23250元,领跑全省。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新区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正逐年提升。截至2012年,新区居民以房屋出租、物业投资、土地征用补偿性收入、集体股份分红等为核心的财产性收入,占收入比重已达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