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展示他在2013年的“民生主张”。
留守老人住进了幸福院
2013年2月24日,《小撒探会》来到了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采访了了 “留守老人”魏如琴。老人今年70岁了,两年前老伴因病离世,女儿常年在北京打工很少回家,一年里的大多数日子,她都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
因为日子太无聊了,魏大妈也给自己找了点事做:
每天早上,她都会早早起床,一个人在院子里唱河北梆子《秦香莲》;上午的时候拿着网兜在村里逐街挨巷捡废品,每个饮料瓶可以卖两角钱。可尽管如此,魏大妈还是时常感到孤独,她常常是一份白菜加一个馒头便对付一份午餐。“就是命呗,你生得命苦”,魏大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直到今年初她住进了村子里的幸福院。
包括魏大妈在内,前屯村幸福院里已经入住了26名60岁以上的单身老人,并且还有更多人在“排队入住”。大伙儿的热情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在互助院里,老人们吃住在一起,拉家常、扭秧歌,县里医院每个月还会定期来给老人们义务体检,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在采访前屯村的村支书时得知,五年前,一位留守老人病逝在屋里,几天后才被村里人发现。2008年,村委会便集资建起了互助幸福院,免费提供住宿,并配备有电扇、暖气、厨房等设施。老人签协议入住,吃饭、穿衣、医疗等由子女出资,没有专门服务员,老人之间自我管理、互助服务。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这种模式被当地人总结为“离家不离村,就地报团养老”。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费用低。村集体一次性投资建设外,每年水、电等费用仅几千元,老人每月只需花费几十元。有啥急事,其他老人可立刻联系子女,特别符合农村实际。”肥乡县委书记宋仁堂说,现在全县已有178个村建成互助幸福院,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已在河北全省推广开来了。
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再平乏,这种改变让魏如琴老人的脸上渐渐有了微笑。她在《小撒探会》的民生卡上画了一个笑脸,她说,“我不会写字,但我画个笑脸,希望在2013年,自己能跟幸福院老姐妹一起,快快乐乐的!”
“肥乡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两会”前,《小撒探会》撒贝宁专门就农村养老问题,专访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李立国说,根据民政部的统计,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有5000多万, “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问题,是突出的。”
当撒贝宁提及肥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时,李立国部长说,自己在前年春节后曾到肥乡县实地考察过。当时他就表示,“这种以建制村为单位、村级主办的互助型养老模式,适应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符合农村物力、财力的支持条件,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于是在2012年3月,民政部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推广肥乡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在那以后,河北全省已经建起了2万多所 “互助式养老院”,覆盖了建制村的40%。目前,已经有内蒙古、湖北、甘肃、陕西、宁夏、河南和黑龙江等省份在推广这种模式。
2015年日间照料服务覆盖所有城市和半数农村社区
李立国部长介绍说,目前民政部正在努力建设由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等3种模式构成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在普及高龄补贴的同时,协调推动建立经济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重度残疾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给困难老年人,包括农村困难老年人,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持。
据悉,民政部将推动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李立国表示,通过投入的增加和政策支持,民政部力争到“2015年使日间照料服务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半数农村社区”。
采访结束,《小撒探会》节目组向李立国部长转送了幸福院老人绣的“福”字,收到礼物后李立国表示“很有幸福感”,他在“2013民生卡”上写到:我希望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更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