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开始在五省市试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日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建议,国务院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暂停这一试点,并立即着手制定“机关、事业和企业三者联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知识界的“很受伤”并非空穴来风。此前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认为,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考虑是财政负担问题。到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因此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肯定会下降。最近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以上解读都是误传和误解。“权威人士”的解读相互打架,实际上暴露出一个问题:此次养老制度改革在程序透明上以及与民意的沟通上,是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养老改革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在程序上一定要讲究透明公开,不征求民意,改革就缺乏群众基础,必然举步维艰。这些年,我国在重大政策出台上采取了与民意互动的做法,比如医改方案,不仅草案阶段就公开透明,让百姓评论和质疑,而且还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这样的改革不论结果如何,在程序上至少是尊重民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老改革一开始就输在了程序正义与民意基础的起跑线上。
另外,相关部门的改革思路似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前的改革思路似乎是这样的:因为事业单位人员最多,所以应该最先改革。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思路有些偏颇。笔者以为,改革首先应该从不合理的方面入手。养老制度什么是不合理的?
不合理之处主要在于:
一位大学退休教授的退休金比不上一位机关司机的退休金,而工人的退休金更是偏低……因此,改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公务员退休金过高的问题,
二是改革工人退休金过低的问题。公务员目前仍未纳入到改革范畴,这让人担忧,改革能体现公平性吗?
博弈论里有一个保障公平的“切蛋糕”策略。一群人分一个蛋糕,若要做到公平,最好的办法是让切蛋糕的人选择最后一块蛋糕。而如今的一些改革,却明显违背这个策略,制定政策的是公务员,优先拿蛋糕的也是公务员。如果把这个策略进一步发展———大家把分得的蛋糕都交给主持分配的公务员,让这些蛋糕重新分配,但主持分配者却有权不交出自己的蛋糕———这自然是极不合理的。但现实就是如此,分蛋糕的时候,公务员第一个拿,上交蛋糕的时候,公务员却可以不上交。改革总是让公务员群体左右逢源的怪现象,是不是应该得到改变?
养老制度改革是一定要进行的,但如何做到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如何做到程序公正透明,恐怕不是有关部门以一句“误传误解”就可以打消后顾之忧的。在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有关部门都应该体现出公正公平,拿出切实的举措。否则,所谓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所导致的负面影响难免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