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去年推出了一项惠民政策,将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纳入到医疗保障范围内,小宝宝们可以用母亲名义参加本市未成年人医疗保险,享受到最高支付限额20万元的医保待遇。也就是说,宝宝出生后如患各种新生儿常见病,家长们不用再自掏腰包,此项新政社保基金每年投入预计将新增约600万元。
将妈妈肚子里的宝宝纳入居民医保的范围是创新之举,这种举动让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每年将多“付出”约600万社保资金,而它收获的是什么呢?它收获的是宝宝来到人世间的安全保障,一旦出生后的宝宝有相关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救助。减少了家庭的负担,这样一来,这个地方的弃婴现象就少了不少。
弃婴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痛伤。专家分析说,相当一部分的宝宝因为在降生的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疾病,受到经济制约,家庭无钱给孩子看病,才使得他们成为了弃婴。这一方面是孩子家长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救助机制的缺位造成的。一些家长在抛弃先天疾病、残缺的骨肉时必定痛在心上,毕竟孩子是身体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亲情是扯不断的。可是,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一些家庭又不得不望而却步。弃婴现象的存在,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奈之举。
正如,这几天被热炒的袁厉害收养弃婴的事件一样,在袁厉害收养的这些弃婴中,多多少少都有着先天的疾病,想必这些孩子的父母当初在“狠心”地抛弃他们的时候,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吧。
其实这种现象还是很多的。有人因为经济原因,把刚出生的孩子扔到了医院里,有人因为经济原因,将孩子丢在了大街上。他们期盼着好心人的收留,期盼着好心人能给苦难中的孩子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开始,新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的身边虽然可以享受亲人的关怀和温暖,却不一定能有个崭新的开始,即使有的孩子能够幸运的保住生命,或许也仅仅会成为一生的伤痛。所以,他们才将孩子新的生命的开始,如同赌博一般的,“押”在了“丢弃”上。你说是父母狠心也罢,你说是父母无情也罢,你说是父母退缩也罢。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中读懂那双流泪的眼睛中的无奈。
妈妈肚子里的宝宝有没有享受居民医保的权利?这个话题已经被很多专家、很多部门探讨了无数次。赞成者认为胎儿在形成的过程中已经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了,理应享受市民的权利;反对者认为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还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不能享受各种社会资源和福利。总之研讨了这么多年也没研讨出什么成效。
珠海市是从去年7月份实施“将妈妈肚子里的宝宝”纳入居民医疗保险的,由于刚刚施行,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美好的、更恰当的名称,仅仅称为“妈妈肚子里的宝宝”,但小宝宝们可以用母亲名义参加未成年人医疗保险,享受到最高支付限额20万元的医保待遇。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在出生后如果有什么苦痛,可以由社会一起温暖,费用由政府买单了。人性化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的担当,更显示着政府为民的上善情怀。
珠海“将妈妈肚子里的宝宝”纳入居民医疗保险的做法值得各地效仿。相信,少了为新出生宝宝看病的无奈,弃婴现象必定会得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