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行政经费支出
增加因素
公费医疗改革
新增医保支出成行政经费增加主因
这次在公布部门决算信息时,半数以上的部门在介绍其行政经费支出情况时纷纷透露,行政经费支出比2011年有所增加。在计算的45家单位中,只有7家单位有所减少,减少额约为1.23亿元,其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减少额较多,达5863.44万元;其他38家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额超过11.4亿元,其中市交通委增加较多,超过2.6亿元。
对于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解释,一是受全市公费医疗改革影响,新增医疗保险经费支出;二是受到全市统一调整公务员工资政策影响;三是一次性发放历年未执行的住房补贴经费,行政经费支出较去年有所增长。根据此次市级部门决算信息公开的数据显示,50多个部门中,共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费用13.95亿元和医疗保障费用23.11亿元。
此外,还有些部门提到是受到使用部分上年未执行完毕的项目资金,以及年中追加经费用于履行一般行政管理职能和维持机关日常运转等因素影响,也使得行政经费支出较去年同比有所增长。
对此,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市公费医疗改革,新增医疗保险经费支出,是三大因素中实际支出增加额最大的一项。
相关部门负责人还介绍,目前本市已有23万多名市级公费医疗人员,成功加入了社会医疗保险。这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一样,也转变为由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因此,本市也相应增加了这部分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开支。据了解,其报销待遇,也与企业职工基本一致。
增加因素
工资政策调整
公务员调工资将杂项收入统归津补贴
从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处了解到,2012年本市统一调整公务员工资相关政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涨工资。其根本的核心,其实是对本市公务员工资进行了规范,将一些规定口径外的公务员收入,统一到一个规范的口径内。
这位负责人介绍,2004年本市实行公务员阳光工资政策,规范了公务员的工资。而随后在2006年,国家又大规模规范了公务员工资的相关政策,对公务员工资构成进行了完善。当时本市考虑到北京市2004年刚刚进行了类似的工作,就没有跟进国家的大范围调整工作。
不过,由于本市调整政策较早,而国家调整政策略晚,也造成了本市公务员工资构成和统计口径等问题上,与国家步调不完全一致,在上报相关统计数据等工作时,本市必须额外附加相关说明。
为了与国家政策尽量统一起来,更好地规范本市公务员工资相关政策,2012年本市进行了这一调整工作。
据介绍,这次调整本市事实上主要是将一些零散性的公务员收入,例如防暑降温费、值班补助、督查考核奖等,统一并入到公务员的津贴和补贴范畴内。在公务员基本工资未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将公务员的收入统一为工作性收入和生活性收入两大类。
追访·公务员感受
值班补助取消大部分人收入略增
在本市一家市级行政机关工作的一名科级公务员表示,去年本市调整公务员工资后,他每月的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但按季度发放的值班补助,以及按年度发放的督查考核奖(相当于绩效奖金)都被取消了。整体来说他觉得有得有失,大部分人略有增加。
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次工资调整与工龄和任现职务时间等因素有较大关系。各级公务员的月收入都有所提高。据他了解,级别越高的公务员,提高的额度相对也高。
不过他也介绍,其实也有些公务员在这次调整后,感觉自己的工资还略有降低,并不合适。例如有些处室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经常会加班,过去的值班补助是其不小的一笔收入。但在这次调整后,统一取消了值班补助,这些少数加班多的公务员就感觉有些“不合算”。而对于更多加班较少的公务员来说,相关收入则增加了。
关注大额增长支出
增2.6亿元交通委行政经费翻番
在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2012年部门决算中看到,该部门行政经费支出费用达42553.08万元,也就是超过4.2亿元,而这一项支出比该部门2011年行政经费支出增加了26424.56万元。
交通委行政经费支出情况说明显示,行政经费较上一年翻番,主要原因是2012年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6个城区管理处和路政局所属的10个公路分局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新纳入行政经费统计范围。
据了解,行政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一般行政管理项目支出(出国费、招待费、会议费、购置费、干部培训费等)。
公开决算别再犹抱琵琶半遮面
整理76个部门公开的部门决算,除了面对一串串数字头晕以外,这些决算公开的方式更让人感觉眼花缭乱。
各个部门官方网站上的决算消息,像是在玩捉迷藏般隐匿在网站的各个角落。有的网站将消息挂在首页,点击进入即可看到;有的网站将消息挂在“政府公开信息”下的“财政资金信息”的子模块中;有的将消息放置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有的挂在“通知公告”一栏;有的将消息藏在“新闻”栏目下“馆内信息”栏目中。
在搜索引擎中没能找到“北京市农村改水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查找以往新闻线索发现这一部门的决算信息在“北京爱卫委”网站上公布;而“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也没能出现在搜索引擎的显著位置,以往报道该部门开通官网的新闻中链接的网址也已作废,记者只能从民政信息网的一则新闻中,找到这一部门的新网址。
好不容易在各个犄角旮旯找到决算表,却又有让人头疼的事摆在眼前——决算表表格格式各异。统计中发现,有决算总表、决算说明、三公说明都在同一个PDF文件中的;有将这些文件分别存储在5个PDF文件中的;有直接在决算一栏中上传JPG格式图片的;有的用上了“°“d、““““1。更有甚者,用三台电脑打开中国电影博物馆网页,好不容易找到决算公开信息后,发现这些链接不能打开也不能下载,只能将鼠标放在相应文字上,屏幕上就会弹出一个浅黄色底色、浅灰色字体的决算表,一旦鼠标离开文字链接,表格自动消失,且受到格式的影响,部分表格最上端或最末端的内容无法显示在视线范围中。还有的单位将公开的表格“加密”,公众无法从中复制信息。
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统一日期集中公布,这样的承诺虽让老百姓可以在相应网站上找到决算信息,而一些部门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将决算表放在网站显眼之处,在公开内容中也常常简单罗列数字、选择性细化、口径不一,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有个别单位没有以主动的姿态去公开,没有为行使监督权利的公众着想。
“三公”决算公开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人们警惕其间易生腐败。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使用,往往是普通百姓观察其廉洁与否的重要窗口,而在这些信息公开的同时,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先有一个主动且积极公开的姿态,让老百姓能够简单地找得着、打得开、看得懂、算得清?这样的公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
同一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打架只是一个多少戏剧化的个案,更多时候公众看到的是,公开的三公经费陈述艰涩难懂,对于列出项目随意解读,统计口径倾向于选择利己式口径。这些现象的存在,多少消解了“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也让本应公开透明的政务公开蒙上了一层纱窗。不同部门因为职能不同,因此难以建立统一的“三公”经费标准,这是事实。但是,从利于公众监督的目标出发,尽快建立内外无别、口径统一的“三公”经费公开的基本规范,已是当务之急。公众面对“三公”经费,需要收获的是对公信力的信任,而不是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