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近日公布的中国首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城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9.6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2.8岁相比,人均寿命增加了26.8岁,居全国之首。 据介绍,人均寿命是一个城市全体人口健康水平的综合反映,它既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反映出医疗水平的发展,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寿命缘何居全国之首?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居民人均寿命的延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北京医疗设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北京有医务人员11万,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4.2人,各类大小医院998个,这些都为北京市居民的长寿奠定了基础;二是北京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为北京市民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享有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448.5万、436万和306.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陆续实施,使京郊农民的就医条件不断改善。
北京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直接推动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8.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居民消费支出为8581.4元,用于购房、食品、医疗保舰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大幅上升。
随着2008年奥运的临近,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79岁的李大妈每天早晨到陶然亭公园练完太极拳后,再唱歌。李大妈高兴地说:“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每天早晨在空气清新的湖边打太极拳,然后唱革命歌曲,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好了,人看上去年轻了许多。”健身已成为北京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不但老年人注重锻炼身体,一些中青年下班后也要到健身房锻炼锻炼,缓解一天的疲劳,就连孩子们也争相打篮球、排球……忙得不亦乐乎!
北京市基层政府也全面普及了全民健身活动。如:宣武区白纸坊办事处为了丰富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合唱团、乒乓球队、太极拳队等32支文体队,参加者的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白纸坊街道办事处主任缪剑虹告诉记者,从2000年以来,我们办事处先后在一些居民小区安装了健骑机、太空漫步机等免费健身设施,给居民提供了23处健身场所。并投入资金20多万元举办了文化节、体育节、五月鲜花合唱比赛等34场大型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群众4万余人,我们的大秧歌队还跳到了法国巴黎。
据了解,截至2003年底,北京所有街道、乡镇、社区均配建了全民健身设施。居民健身活动场所达3811个,参与人数不计其数。 环境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几年来,北京城市绿化建设发展很快,截至2004年,北京市林木绿化面积达84万公顷,比5年前增加14万公顷。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35.47%,比5年前增加4.82个百分点。
目前,北京的城市绿化已经开始向空间发展,空气优良指数在逐步好转,不远的将来北京居民还将喝上清醇甘甜的长江水,这些都将推动北京居民的健康指数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