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探讨的不是要准备多少养老金才可以安度晚年的老话题,用大多数人的说法:穷人有穷人的养老方式,富人有富人的。所以,我们更愿意分析一下,哪种养老方式最适合你。
在一项在城镇养老保障制度调查中,提供了下列选项:
1.大幅度提高工资,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养老保障
2.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依靠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57.7%)
3.从年轻的时候就参加社会统筹,退休后领取退休金(39.2%)
4.由子女和家庭解决养老问题
5.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资,不再给退休金,完全由子女来赡养老人(2.2%)
6.国家和社区大量发展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解决养老问题
7.年轻时应该多挣钱,储蓄起来,将来老了就有保障了
8.享受退休制度,退休后有保障所以现在少挣点钱没关系
9.年轻时就应该享受,多挣多花,至于老了怎麽办不想那么多(1.2%)
10.积极参加社会统筹,依靠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
先看看自己,为养老我们是做了些准备的:缴纳社保养老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投资有升值空间的固定资产、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组合、拼命存钱或者再生个儿子?但调查显示,大多数人真正实施的只有一到两项,而且缺乏长远考虑。我们习惯这样思考:我们的父母在年轻时候也没有精心准备,但现在他们不是正在安度晚年么?而且除这些方法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1. 社保养老金
性质:社会福利保障
实施条件:定期缴纳一定时间后,拥有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定额支取的权利
保障性:钱经评级 * * *
按照目前的标准,最早开始领取社保的年龄是55岁,也就是说,1953年前出生、城镇户口、有固定职业的部分人员已经开始享受这种社会福利了。
同美国的“婴儿潮”一代一样,1953年前出生的人也同样带有时代性:大多数生于人口高峰期,有1~10个甚至更多的弟兄姐妹,职业生涯开始于20岁左右,有储蓄习惯;他们中年时经历过房屋改革,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套住房,他们的子女一般在大学阶段才面临学费的压力,他们的父母同样拥有住房,一般由兄弟姐妹共同赡养;他们中的多数人一生最大的消费支出就是孩子结婚和置业,即便如此,手中仍握有大规模的现金存款……
这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中的有些人现在领取的退休金甚至高过青壮劳动力的工资。除了“高收入、无消费”的特点外,他们还享受了人口红利期创造的高额退休金。
试问,我们能达到如此的资产结构么?简单来说,我们赡养上一辈和抚养下一代的压力更大,现金不足,资产太少,而且我们退休时根本没有所谓的人口红利存在了。对于70后而言,完全依靠社保金养老的可能性不高。
目前收现付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急剧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现代家庭缺乏赡养父母能力。咨询机构麦肯锡发表过观点,由于政府养老金缺口到2010年或将达1100亿美元,因此建议中国向固定缴款型模式转化,同样由雇主和雇员缴款,但委托指定的基金管理,养老基金托管方要提供资质证明,保证一定的长期回报可能。这一模式的效果是,可以使养老金实现稳定增值,但巨大的缺口和有限的收益率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拉平的。而且即使是在美国这种养老体系发达的地方,也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养老金收益下降,导致适龄人口不得不延长工作年限应对。
可实现性:60%。完全依靠社会保险养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延长工作时限,也许你要工作到65岁,而且需要被动承受养老金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成本。
2.商业养老型保险
性质:拥有一定保障性的金融产品
实施条件:按照投保类型,缴纳足够金额既拥有拆借或是存款功效。如疾病发生时可实现短期金融杠杆或有限金额返还。
保障性:钱经评级 * *
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是寿险的一种,一般是从年轻时开始定期缴纳保险费,到合同约定年龄开始持续、定期地领取养老金。优势是保障性高,缺点是开始得越早、受到通胀、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影响就越大。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中,保监会规定的固定利率的传统型养老险利率最高为2.5%;而分红型的金额多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有直接关系。从产品设计上,商业养老保险适合有稳定工作和持续收入的人群,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它需要尽早开始积累,但我们这一代的现实是,收入高峰期的支出也是最高的,除了高的工作压力外,生儿育女、供房和供车等生活压力同样是最高峰,而在有限的回报率面前,摆着的同样是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可实现性:40%。大多数商业保险不具备抗通胀功能,而且中国的保险市场尚不完善,监管和保单设计均存在一定漏洞,把保险产品视做养老保障不切实际,不如当作是锦上添花。
3.储蓄,还是储蓄
性质:最基础最通俗的养老方式
实施条件:开一个或多个银行账户,长期坚持,积少成多
保障性:钱经评级 * * * *
据说很多发达国家的养老政策已经在向鼓励个人储蓄上倾斜,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免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这导致银行存款余额停止增长、导致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稳步提升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中国的储蓄率虽然全球最高,但并不是由最需要储蓄的人创造的,年轻一代比上辈人挣得多、存得少,负债更高。一般劳动者储蓄高峰期在30岁~50岁,此后储蓄率将下降,退休后家庭储蓄减少并开始花费过去积累的资产。然而,正值收入高峰的年轻一代正在变得全球化,我们没有前辈的节俭,却有更高的支出要求。对于美国来说,即使她的出生率较高,又有稳定的移民涌入,但在婴儿潮一代达到退休年龄之前,储蓄率就已经低得惊人,只能依靠来自他国的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账户的赤字。中国的情况好很多,老实说,在金融投资存在巨大风险和资产泡沫化程度高的情况下,老老实实储蓄确实是必要之举,养老金专家建议,靠推动经济增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提高退休年龄、放宽移民限制或鼓励生育的效果显现又太久,只能靠增加储蓄率并在已有资产上获取更高回报才可以。
可实现性:80%。虽然有购买力下降的风险,但更为稳妥,而且储蓄是一切投资实现的基础。仅从数据上看,70后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弥补储蓄不足和未来需要增加之间的矛盾,只能靠加大储蓄量来弥补。
4.建立投资组合
性质:以钱生钱,用时间换收益
实施条件:了解各种投资产品的性质,根据自身需要制定收益目标和投资策略,稳定持有并实施质量监控
保障性:钱经评级 * * * *
及早建立投资组合,保证资产稳定增值是理财专家最为推崇的养老方式。一定程度看来,如果可以实现长期稳定收益的话,这是最为理性的养老方式。投资组合中:包括土地和房屋在内的不动产具有长期抵抗通货膨胀和实现一定增值的可能性,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变现性和实现高收益的可能,黄金、原油等实物资产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并对抗经济周期的轮换,收藏性艺术品可在怡情养性之余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总的来说,投资的象限越多,互补性就越高,风险周期的差别就越大,资产就越安全。
当然,投资组合法也存在弱点:第一必须要用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建立投资组合,第二由于市场的变化的,确保组合的有效性同样需要精力和专业性。广泛的投资组合理论包含了所有养老方式,但狭义的投资组合一般只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简单配比,使其收益确保退休后几十年生活所需的难度同样很大。
可实现性:80%。建立投资组合的最困难之处在于对收益和对应时间的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是不包含风险的,如果建立的时间太短或是对收益率要求过高,就会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弹性。
5.养儿防老?
性质:最基础最通俗的养老方式
实施条件:开一个或多个银行账户,长期坚持,积少成多
保障性:钱经评级 * *
依靠后代赡养,这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但问题是下一代也许“有心无力”。
目前正处在收入高峰期的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养老能力,国家投入在其身上的养老金又很充足,因此给儿女造成的压力并不大。有些父母甚至可以反过来为儿女提供帮助,尽管我们不够节俭、消费增加、普遍负债,但也许还会有财产上的继承。但随着社会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个体竞争加大,我们的婚姻和生育期在逐渐推后,为了使下一代更具竞争实力而延长子女的教育期或是加大对他们的教育投入,很可能导致自我养老投入周期和子女教育周期有一定的重合——就是说,养儿未必能防老,反而会分流部分你的资金储备。
更严重的一点,就是观念的滞后:不久前的一项统计表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养儿防老”的认识有所差异。如果只有四种方式,城市居民,49.1%的人会选择把花在子女身上,老了靠子女;34.2%的人愿意自己储蓄养老;28.2%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0%的人愿意买商业保险。但在农村,老年人把子女作为第一选择的人数高达82.0%。城市化进程的现实,即可能会迫使这82.0%的人扭转目前的观点。
可实现性:40%。靠子女远不如靠自己的确定性更高,计划生育形成的4—2—1家庭结构让年轻人的家庭负担加大,社会结构的变革又让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加剧、拥有资产的成本变高,未来更缺乏保障。
没有一种养老方式是100%确保有效的——这个结论看似无用。但其实,如果你能意识到此前自己关于养老的考虑是多么简单、对几十年后生活的规划是多么的不清晰、目前的准备与需要之间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你就能明白本文的苦心了。
新的“二八”理论,如果不能成为占世界人口比例20%的有钱人,就需要用80%的收入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如果你的准备不足、投入不够、资产单一还没有大笔的遗产可以继承,晚景凄凉就不仅是个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