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小孩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而关爱老人则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严峻社会问题的今天,从某种角度而言老年人比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而无后顾之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面对老龄人口急剧增长的新形势,国内一些城市相继确定了“9064”养老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实现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
三种模式人们怎么看待,近期记者就此进行了相关调查。
模式一:居家养老,身体健康是前提
北京某医院康复中心的郭主任,是个乐天派,虽然属于有车一族但每周仍然有那么几天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在郭主任看来,不管未来怎样养老,目前先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才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在医院上班,正值中年的郭主任也耳濡目染了许多“前半辈子拼命赚钱,后半辈子花钱保命”的事例,所以也把健康养生看得尤为重要。他还热心地劝周围的人都来关注养生学,“像我现在这样骑车上班既实现了绿色环保也锻炼了身体,这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可不想退休了再踏入医院的大门。”郭主任爽快地对记者说,身体健康是居家养老的前提。等退休了就和老伴出去旅游,实在到了走不动的那一天,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总觉得养老院的生活不适合自己.。
住在西城区某小区的刘老先生,是一位退休干部。70多岁的他因为患上了脑血栓智力也有所减退,被医生称为“刘总”的他每天下午都会由儿子陪着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刘老的儿子是一家私企的老板,管理着好几百名员工的他有些严肃,但当他面对老父亲时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近乎疼爱孩子的神情:“我老父亲这一辈子很不容易,本来退休下来该享几年福了,但老父亲返聘后依然操劳着设计院的工作。这不,患病后他身体状况愈发地糟糕”。
年龄快“奔5”的刘老的儿子谈到养老的话题有很多的感触,“国外都多次强调让老年人应尽可能在家里居住,这是因为养老不单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实在不明白国内一些人为什么要将自己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说实在的,子女工作繁忙不能成为一种借口。在我看来,尽管养老院有一定的看护条件,但是将老父亲送到那里我们做子女的非常不忍心。老父亲现在就和自己住在一起,每天会有小时工按时来家里帮忙照顾老人”。刘老的儿子强调说,每天都能够看到老父亲是自己人生的一大乐事。
模式二:养老院养老,图的是正规化和气氛
记者单位里的一位李姓前辈却不认同“刘总”儿子的看法。在李老师看来,养老院的生活丰富多彩,可比居家养老要好得多,并多次和同事表明自己退休后会选择进养老院。
“你想想,人在老年时进养老院既能给儿女省了后顾之忧,自己又乐得清闲。”喜欢吹拉弹唱的李老师憧憬着自己的退休生活,并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我到了养老院首先要找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组织个合唱团,每天带领大家伙唱唱歌跳跳舞,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生活。”
其实,想一想,李老师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有首歌唱得好,“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后,老年人的人生变得恬淡而宁静,这个年龄段是该好好地品味人生了。
某位社区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说,面对日益明显的空巢化趋势,那些需要照料的失能以及半失能老年人还是选择养老院比较妥帖,主要是在养老院的环境下能够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妥善安全的照顾方式。
但是,记者的一位朋友却尖锐地道出了时下养老院的一些不足:“住养老院是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的。像我母亲退休后,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水平只将将能住进远郊区县的养老院。”这位闺蜜的说法也不无道理。据前段时间某家媒体报道,北京市区养老院出现一床难求现象,排号入住需要等上几年的时间。养老院的相关人士也坦言,以目前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金,除去医疗等常规花费外,用来支付机构养老费用还是比较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