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转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赌局般的商业养老保险以及稚嫩的企业年金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半个月内,保监会连续两次召开会议征求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意见。
从目前的情况看,保监会的初衷有些孤掌难鸣。
年底就要退休的北京海淀医院护士长易会珍,正在反复测算自己的退休生活保障。
已在医院工作整40年的她,退休前每月能领到3000元工资。退休后,易会珍可以领取比例为原工资60%、以及自己养老金账号中总金额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养老金,二者总计2020元,这比上班时的工资缩减了近1/3。
按目前的养老政策规定,退休前个人每月应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比例是个人工资的8%,单位交纳个人工资的20%;其中,个人交纳的进个人账号,单位交纳的20%个人工资额中,仅3%进入个人账号,17%都进入了公共账号。
让易会珍不解的是,自己和单位这些年交纳的基本养老金不是一笔小数目,但退休后从养老金账户里每月才可以领取到200多块真金白银。为什么这么少?易会珍担心她们的养老金账户上的资金,是由于用于已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发放而已经变成了“空账”。
事实确实如此。“空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初期没有足够的储备金,而是采取现收现支的办法,即用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支付已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从而产生了在职职工养活退休职工的现象。
怎样破解养老保险困局,如何让“空账”不再空,是让当下中国与养老保险体系有关的各阶层人士挠心的问题。
三大支柱各有缺陷
《财经时报》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时间内,中国保监会连续两次将数家中资寿险公司旗下养老金业务的相关负责人聚在一起,征求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意见。
这一不多见的密集聚会,显露出中央高层对于尽快解决养老保险困局的焦急之心。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前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它们都是劳动者退休后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上述三大支柱都有各自的致命缺陷。有关部门在积极寻觅对策,弥补这些缺陷,保监会的两次会议正是基于这种目的。
为了解决易会珍等类似人员的担心,中国正积极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以缓解以往基本养老保险造成的“空账”压力。
然而,要想将“空账”变实,绝非简单的事情。
你敢参与赌局吗?
保监会的两次会议,无非冀望商业养老保险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对完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多贡献一己之力。但从《财经时报》了解的情况看来,其初衷似乎并未实现。
有专家把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看作是一场赌局,因为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商业养老保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在低利率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极不划算。
目前,保险市场上共有三种商业养老保险:传统型、投资分红型和健康型。根据保监会的规定,这三种养老保险的保底利率均在2.5%左右。在保底收益相同,且养老保险待遇区别不大的情况下,投资分红型和以医疗、重大疾病主打的健康型养老保险显然更受投保人的欢迎。
一般而言,同一款且缴费期限一样的养老险种,在不同时间段购买所获得的收益会有天壤之别。
新华寿险公司曾作过相应的测算:保险利率在8.8%时,购买传统养老保险所获得的收益翻一番仅需9年时间;而当保险利率在2.5%左右时,获得同样的收益所需的时间长达36年。
由于传统养老保险收益是依据险种面市时的银行利率而定,且一旦设定就不再变化,因此如果选择低利率时购买,就好比在股票最高时购买一样,“很可能要吃亏!”
稚嫩的年金市场
保险圈内的这种判断,使得保监会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来部分缓解养老保险的历史重任,显然一时难以完成。但放眼其他两大支柱,“空账”一时难实,企业年金市场又过于稚嫩。
上个月,29家金融机构在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37个资格后,企业年金市场开拓和运作方告启动。
对于市场各个参与方来说,当务之急是构建整个市场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企业年金最终选择权和主动权都掌握在企业手里,它最大的弊端源于风险控制链长,潜在的风险点多,且风险点贯穿各个环节。
如果当事机构之间合谋共同损害年金资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风险,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