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规划建议公布,再到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社保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一再被放大。各种迹象表明,在明年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总盘子里,中央政府力求缓解社保矛盾的力量分配当会加重,应对举措当会加大。就此,我们给予乐观又不失谨慎的预期。
社保矛盾是个笼统的说法,以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改革现状作为约束条件,最显性也是最迫切需要缓解的社保矛盾,主要集中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三个层面。需要加上一句,这三大社会保障在现阶段都不是要解决“锦上添花”的问题,而是先解决“雪中送炭”的最低保障问题。最低保障所指,又有三个关键性问题必须首先形成社会共识:一是低保的底线急需适当调高;二是低保的覆盖面有待迅速扩大;再是低保的资金来源必须由财政资金托底。
以我们的观察,在“宏观表述”之外,于操作层面,社保矛盾反映于养老保障,问题突出于保障基金寅吃卯粮,覆盖面过窄;反映于医疗保障,凸现于医改的走调和医保推进的迟滞,以及现有医保的严重失公;反映于失业低保,除了失业保障金太低,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登记失业率”远不能涵盖全部失业人口,管这件事的行政机构连低保对象的基数都没能弄准,如何谈得上“应保尽保”,更谈不上“应保必保”。
就总体而言,目前社会不和谐状态还没有发展为阶层之间的直接冲突与对抗,而更多表现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失去信心。举最新抽样调查实例,那些占劳动人口大多数的至今未能纳入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的劳动者的不满与焦虑撇开不论,就是少部分已纳入保障覆盖范围的劳动者,也对日后仅靠养老金养老缺乏信心———由中青报公布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者对自己“走不动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不安……
缓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和谐,主旨在于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考虑到社会转型,又基于“共同享受成果”不能脱离改革作为约束条件,我们以为,缓解社会矛盾先着力缓解社保矛盾,从操作思路上是可行的,政府财力上———现阶段先致力于普遍的低保,也不存在总体性支付困难,仅今年,财政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已成定局。关键也是难点,在于社会能否同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当前经济工作中最棘手的,也是此轮经济增长周期始终未能破解的难题是内需不足,分析今年前三季度官方统计公报,下一步能否缓释内需不足亦成为明年经济工作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内需不足也不能笼统论之,主要指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迫切要求提高消费能力而苦于无钱消费。前三季度,人数以上亿计的农民工的平均月薪不足560元就特别能说明问题的严峻性。但是,增加普通劳动者薪酬只是刺激内需的一根杠杆,刺激内需还要启动另一根杠杆,我们姑且叫它为“信心杠杆”。
如果说加薪的杠杆着重解决无钱消费的难题,那么“信心杠杆”旨在解决“不敢消费”的难题。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如何建设?显而易见,尽快花力气补齐基本社保这块“短板”,尽量扩大“应保尽保”,并最终做到“应保必保”,当属一个非常现实且不容再无视的抓手。
毋庸讳言,这些年,百姓对政府每年岁末发布的事关来年发展的政策利好抑或工作部署,“反应不再那么热烈”。这种社会性不信任情绪的成因有二:一是信息不对称和监督缺位,政府上一年发布的政策落实和改革举措实际执行情况既缺乏“验收”程序,亦缺失反馈程序;再是综合配套改革严重滞后,导致任何一项具体改革在实际推进阶段大打折扣。就说社保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有蓝图,明年有具体目标,但倘若政府财政仍然走扩张型建设财政的老路,别说政府财政为社保托底不可能,就是偿还“历史欠账”都力不从心。明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人们希望看到,包括社保体系建设在内的每项事关民生改善的社会改革,都能在综合配套改革的前置条件下有序进行。